《南方日报》专题报道:不忘初心 当好普惠金融“生力军”

“当初,如果没有梅县客家村镇银行‘雪中送炭’,就没有我的今天。”金秋时节,柚果飘香,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村民黄开仿望着漫山的沙田柚,笑着说道:今年柚子的质量很好,更是一个丰收年。
原来,黄开仿十几年前东拼西凑筹措了一笔资金,承包了100亩山地种柚果,孰料遭遇柚果大跌价,一下子亏损了100多万元,此后他只好守着柚林艰难度日。六年前,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及时伸出了援手。如今,其高息民间借贷已全部还清,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这是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以“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百姓”的真实写照。从2010年11月开业以来,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充分发挥“机制灵活、服务高效、办事快捷”的服务优势,不断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地发展普惠金融的一支生力军。
截至今年9月末,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595户,余额为165,325.77万元,户均贷款63.7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金额5615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23户。此外,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98.1%,支农支小特色显著。
●撰文:马发洲 邓竞辉
立足本土 打通惠农“最后一公里”
没人愿意借钱,缺乏资金投入,柚子林的产出就不高。“以前向民间借的资金利息很高,每年卖柚子的钱还不够还利息呢,谁肯再借给我”,黄开仿表示。之前,每到了柚子收获的季节,黄开仿看着满山的金柚,却忧心如焚,“没钱请人来摘,差点就想去借高利贷了”。
黄开仿道出了很多农民的心声。长期以来,由于抵押物价值不足、缺乏相应的信贷产品、违约风险太高等原因,“贷款难”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老大难”。“贷款难”这一现状,也直接导致了民间借贷在农村盛行,然而高昂的借贷成本,却依然不是农民最佳的融资渠道。
如何有效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之下,作为全新的农村金融组织的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成为了激活当地农村经济的活水。2010年11月3日,梅县客家村镇银行诞生,这是广东省第六家、山区市第一家开业的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在农村出生,离不开农村。”梅县客家村镇银行董事长李东强表示,客家村镇银行将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百姓”的定位,借助灵活的经营机制,探索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主动对接小微企业、瞄准特色产业精准发力,办“农民家门口的银行”。
竹杖芒鞋,筚路蓝缕。7年之间,客家村镇银行出身于乡村田野的草根金融,到千千万万创业的成长伙伴,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征程上一路前行,先后开发了企业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助保贷、政银保、创业贷、创业担保贷款等特色业务产品20多种,不断加大对“三农”、“小微”和创新创业团队的金融扶持力度。
普惠金融,“普”意味着额小量大、范围广;“惠”就要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比如在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以前村民取点钱,都要跑到好几公里外的镇上,一来一回得一个上午,非常麻烦。2011年12月,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在南福村设立了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点。
如今,南福村村民再也不用受奔波之苦。在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群众可以办理存款、取款、转账等日常金融业务。这既方便了农民,也减轻了银行的经营压力,实现了服务下沉,有效控制了营业成本。
这是践行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为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梅县客家村镇银行还开通了广东首辆“流动银行”服务车,通过将银行业务压缩到这辆特制的“流动银行车”内,为偏远乡镇、社区、厂矿企业、集贸市场的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上门的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偏远山区金融服务的难题,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
创新思路 信贷解中小企业之渴
近年来,梅州市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GDP比重逾六成,实现从“有益补充”到“主体地位”的跨越。但小微企业由于缺资金、缺抵押物导致“融资难”,成为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小企业”需要“大支持”。为此,客家村镇银行积极对接有关政策,根据区域特点和行业属性,因地制宜推出10多个“政银企农”融资产品,包括与梅县区财政局、梅县区金融办合作开展的梅县区“助保贷”融资产品,与社保局合作开展的“促进创业就业小额贴息贷款”、与梅州市企业家联合会、商会等社团合作搭建的融资对接平台。
同时,该银行还与梅县区农业局、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单位合作,创新推出的“政银担”融资产品,以项目资金贴息担保模式,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据银行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已有127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获得“政银担”贴息贷款5764万元。
梅州市梅县区素有“中国金柚之乡”美誉。在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金柚种植历史悠久,根据其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客家村镇银行为该村量身定制了系列贷款产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在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大黄村组建了大黄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300亩的梅县区金柚产业园,目前有30多家合作社入驻,成为梅州市金柚最大贸易港。
截至今年9月末,客家村镇银行在大黄村发放各项贷款余额2199万元,其中,“政银保”贷款余额740万元。依托梅县区金柚产业园,金柚产业越做越红火,形成了生产、物流、加工一条龙,年销售量达到1亿斤,村集体年收入也从2011年的7万元增至上百万元。
重实体、兴实业。该银行与梅县区政府合作,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良好的重点扶持企业和培育上市(含新三板)后备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累计发放“助保贷”贷款14笔90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村镇银行在梅州市金融机构中首次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十多间科技型小微企业凭借自身的“知识产权专利”,获得了近6000万元的资金融通,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结下一段“缘分”。每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期,客家村镇银行常常给予援助。如今,嘉元科技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技术不断提升,订单不断增加。其中,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因为该公司有着较多的专利技术,该行累计为企业办理了3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合计1900万元。
改革思变 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七载风雨兼程,客家村镇银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改变着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家村镇银行将向着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
今年3月,梅县客家村镇银行股份公司在北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挂牌,成为梅州市首家进入资本市场的本土金融企业,开创了广东省辖区金融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
“在新三板挂牌不是最终目的,是新的起点。”李东强表示,通过在“新三板”挂牌,一是可以提供丰富的融资工具,通过外源性资本补充流动性;二是通过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反馈的专业意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治理;三是信息披露倒逼经营合法合规,实现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取得进步。
在7年的征程中,客家村镇银行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比较明显的领先优势。目前,该行的综合业务系统功能日趋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此外,该行根据金融机构互联网安全策略,建立了有效的外部攻击监测机制,通过了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的安全检测和业务测试。
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客家村镇银行集中人力、物力、智力,开发的移动银行“客银通”业务平台。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摆脱物理网点的束缚。另一方面,给客户提供比传统银行更具竞争力的利率水平和金融产品及服务。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业务稳健发展。”该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本行将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移动银行上线为契机,加快布局互联网平台,拓宽网络金融渠道,加速金融产品迭代,提升市场深耕细作能力和金融服务能力,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7年间,客家村镇银行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先后获得“广东省金融创新奖”“广东金融业十大亮点工程”“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示范机构”“梅州市金融创新奖一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监管评级评为“二级”银行,成为“公司治理好、金融服务好、风险控制好、经营效益好”的“四好”银行。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回归本源,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扎根实体、专注主业、做好本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金融活水“贷”动脱贫致富
“蔬菜品质好,瓜果特别甜,不愁卖不出去。”在五华县转水镇农业产业扶贫示范点,连片的土地上种着绿油油的瓜果蔬菜。谁能想到,在数年之前,由于缺少资金、信息闭塞,这里还是撂荒的“田地”。
今年初,转水镇政府与新丰寨实业有限公司、梅县客家村镇银行、贫困户签署合作协议。转水镇统筹有劳动力的100户412人贫困户的1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担保风险补偿金,通过金融杠杆放大5倍,以500万元的信贷资金入股新丰寨实业有限公司。届时,除了每年获得股金分红,贫困户还可通过在新丰寨公司务工获得收入,实现增收。
当前,一场反贫困斗争的攻坚战在全国各地打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和举措,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其中,金融扶贫被寄予了厚望。为加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力度,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政企农银”四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
为此,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专门成立了董事长李东强为组长的金融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并选派副行长邓竞辉到省定贫困村五华县安流镇文葵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去年7月,该行正式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试点方案》,创新开发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产品。
梅州市安流镇是有名的“工艺品之乡”,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当地农民大部分外出打工,留下的往往是“老弱病残”。为助力产业扶贫,安流镇与客家村镇银行签订了《金融扶贫合作协议》,由客家村镇银行提供20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额度。
在扶贫贷款的支持下,在华福工艺有限公司和裕福工艺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仅进一步打响了安流工艺品的品牌,也让安流镇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位于梅县区南口镇金声村的梅州市金蔡光伏发电项目是梅县区“造血式”扶贫开发项目。为了解决项目的资金压力,帮扶单位将发挥银行杠杆作为解决资金的重点,与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合作,为梅县区南口镇536户的贫困户每户发放5万元光伏扶贫投入到该项目,并保障这些贫困户每年可获得5000元分红收入、持续获益3年。
此外,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对光伏扶贫贷款业务简化办理手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提高贷款发放进度,按照“微利、精准”的原则,充分发挥乡镇网点全覆盖和流动银行服务车优势,把光伏扶贫贷款送到每个贫困农户家门口,真正打通金融惠农“最后一公里”。